机务在线

搜索
查看: 1816|回复: 0

俄罗斯对外的军事合作

[复制链接]

3579

主题

5577

帖子

3852

积分

元老

领航世界的A38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852
发表于 2007-6-19 08: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西防城港
当俄罗斯希望通过法律禁止国外企业参与本国未来军用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就以此关闭了同国外企业合作的大门。而随着俄罗斯武器传统采购国家的要求不断提高,俄罗斯只想卖武器赚外汇而不希望进行技术合作,越来越不能满足买家挑剔的胃口。从单纯的成品贸易,到技术合作、联合研制以及成立合资公司,是防务合作的必然之路。

信任危及俄欧合作
     15年前,当一架翼下挂载着英国产激光指示吊舱的苏-27M战斗机飞过天空时,很多人都将这看成了国际军用航空技术合作方面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因为这标志着俄罗斯一直渴望的与西方公司展开合作有了实质性的进步。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双方的合作仍然只是幻影。冷战期间,苏联和西方世界之间长达40多年的军事对抗,依然是众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所以美国和西方国家积极倡导的“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在俄罗斯人的眼中只是其一厢情愿。
     上述的那种吊舱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下属英国弗伦狄公司生产的热成像与激光指示吊舱,而当时的苏-27M则是俄罗斯提出的“侧卫”基本型深改型计划。但是后来苏-27并没有进入俄罗斯空军服役,当然也没有成功外销,而挂载西方生产的热成像与激光指示吊舱只被看作是升级过程中的一项试验。然而俄罗斯人的一个小举动则让这种吊舱一举成名,芬兰为其空军选择了这种吊舱,就连英国BAE系统公司也为英国空军战斗机升级计划选择了该吊舱。
     苏-27M计划的失败也有西方禁止向俄罗斯销售先进机载设备这个原因,此后这类设备的出口也被严格限制,但是俄罗斯军方确实对上述的热成像和激光指示吊舱非常感兴趣,后来法国和以色列就成了苏-27和米格-29战斗机先进机载设备的主要供应者。
     法国著名的电子系统开发商泰雷兹公司,是为俄罗斯空中作战平台开发和生产先进机载设备最为成功的西方公司之一。他们生产的机载电子系统先后装备了印度购买的苏-30MKI和马来西亚购买的苏-30MKM多功能战斗机。特别是马来西亚购买的苏-30MKM,将装备泰雷兹公司生产的“达摩克利斯”激光指示吊舱,以及前视红外导航吊舱。泰雷兹公司的成功引得其他法国公司纷纷仿效,著名的发动机制造商斯奈克玛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生产的“拉扎克”涡扇发动机曾被俄罗斯的米格-AT高级教练机原型机选中。现在,该公司和俄罗斯的土星发动机生产联合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喷气动力联合投资公司,致力于研制用于俄罗斯未来支线客机的SaM146型涡扇发动机。而另一家法国大型防务制造商萨法兰公司则积极向印度推销其研制的“模块化空地攻击武器”(AASM),以装备印度空军的苏-30MKI和米格-29战斗机。AASM是法国自行研制的精确制导武器,也是法国“阵风”战斗机未来的主要对地攻击武器。
     尽管截至目前,俄罗斯同西方各国在军用产品和民品研制方面的合作仍然十分有限,但是其同亚洲两个主要伙伴之间的合作却进行得如火如荼,并且双方的合作深度一再加强。中国和印度是俄罗斯武器的两个最大出口国,并且两国都雄心勃勃要建立自己完整的军用航空工业以及完整的国防工业,特别是印度的要求更为迫切。而两者自身研究开发和制造能力的提高,也将会威胁到俄罗斯传统的武器出口市场。
  现在,美国对印度的兴趣空前高涨,并且采取一切手段拉拢这个南亚大国,包括承诺向其提供各种先进武器,印美关系的持续升温也让俄罗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所以最近几年,俄罗斯和印度开始重新审视双方在军事方面的合作,并提出了共同研发、合作制造新的武器系统等合作模式,并且两个国家都对此抱有乐观态度,这也是俄罗斯试图抵消美国在印度影响的重要步骤。

俄印之间的合作
    尽管现在俄印之间的军事合作很密切,但是两国都知道他们的合作仍旧有一些隔阂,特别是基础研制能力的差异。印度第一次从联合研制合作模式获益,就是其和俄罗斯共同开发的使用冲压火箭发动机的“布拉莫斯”巡航导弹,这也是两国合作最为顺利的项目。
    除了“布拉莫斯”联合研制计划之外,俄印两国间的其他合作计划进展得都颇不顺利。比如两国共同发起的战术运输机项目,尽管已经讨论了多年,但是至今没有任何实质进展。该项目旨在发展一种未来先进的多用途战术运输机(MTA),也是俄印两国未来的主力战术运输机。早在2001年,两国达成关于共同研制战术运输机的协议,因为当时两国迫切需要一种该级别的战术运输机,以取代国内服役多年的安东诺夫的安-12和安-26运输机。当时两国达成的是一个全面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涉及这种战术运输机的前期设计研究、制造以及向印度、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军方的销售等,而当时国际上对该级别运输机的需求,更坚定了二者合作的信心。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俄罗斯的伊尔库特飞机制造公司、伊留申飞机制造联合体以及俄罗斯国家武器出口公司将参与该机的研制,而印度方面则由印度斯坦航空工业公司参与该计划。伊尔库特公司同印度斯坦航空工业公司一直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按照俄罗斯授予的特许生产权,后者担负苏-30MKI在印度的生产任务,而首批的所有组装部件都来自伊尔库特制造公司。在两国的战术运输机研制计划中,伊尔库特公司将承担大部分的研制工作,并提供40%的研制资金,同时该公司还担负着研制计划协调人角色。
     尽管至今两国还没有对外发布关于飞机性能要求的联合声明,但是这种飞机有可能以伊留申飞机制造联合体的伊尔-214涡扇双发战术运输机为设计参考机型。为了满足印度军方的需要,未来新型运输机将能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执行任务,并具备野战机场短距起降能力。印度方面估计,该运输机研制计划耗资将达到3亿~4亿美元,由俄印双方均摊。根据印度国内对该项目研究评估得出的结论,未来印度空军对该运输机的需求量为45架,俄罗斯空军可能采购60架,而该机各种改型的总出口量截至2020年将不会超过95架。
     2005年末,印度空军完成了对未来新型战术运输机的详细要求,同时俄罗斯空军也完成了这项工作。两国相信从2006年开始,MTA的研制工作将正式走上正轨,2006年下半年,该计划配套零部件的招标工作也将开始。
     但是俄罗斯国内的法律有规定,禁止国外公司参与俄罗斯国内的军用装备研制工作,米格-AT计划中与斯奈克玛合作的中断,就是缘于此。所以,俄罗斯要想在国际上同其他国家展开卓有成效的军事研究合作,迫切需要放开这方面的法律限制,俄罗斯公司选择走出去,也是为了避开触及国内法律。
  按照俄印军用飞机制造商的预测,如果双方的MTA计划进展顺利的话,还会促进双方在未来第5代战斗机上的合作。作为俄罗斯下一代战斗机计划,PAK FA(未来战术战斗机)的目标是发展一种同苏-27一个级别的新型战斗机,现在主要在苏霍伊公司的T-50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已经被伊尔库特飞机制造公司兼并的米格飞机公司也提出了自己的未来轻型模块化战斗机计划,同苏霍伊公司竞争PAK FA计划,并开始积极游说克里姆林宫希望得到研制资金,现在米格公司的单发和双发模型已经完成了风洞测试。而根据俄罗斯的法律,如果印度最终无法参与苏霍伊的T-50计划,那么参与米格公司轻型模块化战斗机计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欧洲俄罗斯走向合作
  现在,俄罗斯终于肯放下身份,一方面积极吸引北约组织成员国支持和参与其改进老龄的伊尔-76军用运输机的计划,另一方面正在商讨与国外合作建造新一代空间载人/货运运输系统,以全面提升和扩展俄罗斯进入国际航空航天市场的竞争能力。
  俄联邦工业局局长波利斯·阿罗申在一次欧洲和俄罗斯工业合作洽谈会上,对外公布了俄罗斯政府标定的未来工业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俄罗斯10年航空发展计划、新一代空间运输系统以及格罗纳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俄罗斯复兴航空航天工业以及整个国防工业的三大优先发展项目。阿罗申表示,俄罗斯政府已经确定2006年所有的航空发展计划都将走国际合作化道路,例如针对某项研制计划,如果俄罗斯有这方面的技术和实力,俄罗斯将自己生产所需硬件,而如果俄罗斯在其他方面没有竞争力和技术优势,俄罗斯就会积极考虑同国外同行进行合作,直接购买其他合适的产品。
  另外,对于空间发展项目,俄罗斯也将采取像航空一样的政策,即通过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和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技术,将与国外,主要是与欧洲合作发展。目前,俄罗斯航天局正在与欧洲航天局以及日本的JAXA商讨有关发展俄罗斯新一代空间运输系统的计划。德国航空航天研究中心主任西格马·威蒂表示,欧洲在与俄罗斯签署合作协议之前,将坚持在俄新一代空间运输系统计划中作为主要参与伙伴,并且至少应获得整个项目20%的工作份额才有可能继续谈下去。
  2006年5月初,北约曾表示希望从俄罗斯购买或者租赁少量的伊尔-76TD90VD运输机,以满足其提升远程战略运输能力的需要。这批最大载荷达到50吨的伊尔-76TD90VD运输机,将同6架120吨载荷的安-124战略运输机一起,共同组成北约庞大的空中运输机队。上述6架安-124是北约通过萨利斯租赁公司租赁的,该公司是由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和伏尔加格勒市政府联合出资组建的风险投资公司。伊尔-76TD90VD运输机将是伊尔-76系列的最新改型,其将装备四台PS-90A发动机,以及全新的航电系统,并首次采用4人驾驶体制。经过改进,伊尔-76TD90VD在最大载荷的情况下航程可以达到4600千米,这比早期型号提高了800多千米。另外飞机还将能够适应高温高湿环境,并且具有更经济的燃油性能和维修保障性能,然而其价格只相当于美国C-17运输机的八分之一。萨利斯租赁公司的发言人表示,早在2002年的范堡罗国际航展上,欧洲好几个国家都对伊尔-76的改进计划很感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和欧洲在这方面的合作一直没有实现。北约装备采购局的负责人说,如果俄罗斯和北约能够就租赁或购买伊尔-76达成协议,在未来的5年里,北约将至少订购15架改型运输机。
     进入2006年,俄罗斯为了复兴国内的航空航天工业,加快了进入欧洲市场的步伐,同时也开始积极寻求同欧洲厂商的合作。仅2006年上半年,俄罗斯国内的航空制造企业就和欧洲的航空制造企业就多项合作达成了协议,其中包括欧洲空客公司和俄罗斯米格飞机公司以及伊尔库特飞机制造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合作生产A320客机;另外,法国泰雷兹公司也被苏霍伊飞机制造联合体选中,为其研制的俄罗斯支线喷气客机(RRJ)提供全套航电系统,该公司还同时被选中为俄罗斯下一代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米-38提供全套的航电系统,而米-38本身就是俄罗斯和欧洲合作的产物,该机有米里飞机公司牵头,欧直公司参与了研制计划。
     在未来的俄欧航空航天合作中,载人/货运空间飞行器必将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洲急于发展自己的载人航天事业而苦于无技术,俄罗斯有技术但没有资金,并且急切希望迅速进入国际市场,上述原因加速了双方的接触。俄罗斯下一代空间运载器即“快船”系统,其研制计划的大致时间表为2006年下半年获得日本和欧洲潜在客户的资金支持;2008年完成最终设计,并进行全尺寸样机的高空投放测试,验证飞船的着陆系统;2010年在安装自动驾驶系统的状态下,进行一次太空无人飞行,而此时美国航天飞机也开始退役;2015年正式开始载人航天飞行。由此可以看出,同欧洲和日本的合作是否顺利,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空间飞行器计划。■

[move][/mov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