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在忙着做《卜玉港湾1号休闲平台项目策划书》,中途也是起起伏伏,状态也是时好时坏,还好这个策划书过年前完成了收尾。这两个月还要继续做《微店项目策划书》,解决长期以来的hp果保鲜期太短不好发快递无法远销的问题以及没有网上销售渠道的问题,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不少挑战和困难,考验策划的能力、耐心和毅力。 过年前太忙都没空看闲书,过年期间终于有空闲看了几期《三联生活周刊》,其中2025年第2期的《王国维:末将残照入新词》里面有五六篇不同人对王国维的一生的评价和解读,给我的触动还是很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理论,非常值得揣摩和回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按照次序这此应该是写机务维修技术类的文章,翻阅我的以前的技术总结,2篇文稿进入备选,一个是我的首篇技术总结《关于P61机载数据装载器面板的一些认识》,另外一个是我处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阶段写的对飞机排故有思考的《从神探狄仁杰破案到机务飞机故障排故》。 处女作《关于P61机载数据装载器面板的一些认识》之所以要发表是因为历史惊人版的相似,我遇到的问题在同一架飞机10年后有人在同类型飞机的同一个地方以一模一样的方式跌倒了,而且这个坑即使有很多年的机务电子维护经验也不一定能识别出来,因为手册本身给人埋了坑,而该机型显示设计的原理又违背了人们日常的惯例和逻辑。 当然以我们目前软件错漏装的复核机制能把问题识别出来,但只是事后发现和纠偏。犯错了跌倒了再爬起来和不跌倒犯错,对机务维修来说完全是两个境界。前者多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可能造成航班延误甚至不安全事件。如果不懂原理就无法事前预防,所以这个值得分享出来。 但是这个是属于战术层面的技术总结,深度和厚度有点不足,最后选择先发战略层面的总结《从神探狄仁杰破案到机务飞机故障排故》。 此外自己也一直想将技术总结和杂文感想融合,让技术总结的生硬冰冷外披一层活泼温暖的色彩,所以才有了如见的表现形式,技术总结前先写些乱七八糟的背景和近期的触动,以及对之前的技术总结最新看法。 而此文也是我处于在酝酿和启动《微店项目策划》时期,路途遥远,前路迷雾重重。黑夜中前行,需忍受孤独,需坚持不懈,克服困难。 而在上班路上听了罗胖讲苏东坡时有一段关于契顺和尚的故事后深受鼓舞,有点豁然开朗。 大宋绍圣年间,苏东坡被贬官到了广东惠州,只有一个小儿子陪在他身边,其他亲人都星散各地。苏东坡的长子得不到父亲的音讯,成天忧愁。一个叫契顺的和尚听见了,就说,你叹什么气啊?!你父亲不就在惠州吗?惠州又不在天上,不是走着就能到的地方吗? “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 契顺说:来,你现在就写一封家书,我去替你问候父亲。于是,契顺和尚翻山越岭,晓行夜宿,来到惠州。见到苏东坡,交待家书之后,转身就要返程。 苏东坡愣了,说你这么辛苦跑这一趟,总该有所求吧?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呢?契顺说:如果有所求,我为什么不去开封去见那些达官显贵,而要来见你呢? 是的。彼时的苏东坡什么也没有,他只好苦苦追问,“你这么辛苦跑一趟,让我也为你尽尽心”?契顺说,要不这样吧?你给我写一幅字吧。于是苏东坡为他写下了一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因为这幅字和苏东坡记下的这个故事,我们才知道,1000年前,世界上有过这么一个侠肝义胆的契顺和尚。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契顺讲的那句话:“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这句话提醒我们,无论目标多么遥远,只要迈出第一步,并坚持不懈地行动,最终都能到达目的地。一个看着挺远的目标,不用想三想四,第一步,开始走吧,推开一扇一扇的门。什么目标都不在天上,走,就能到。 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行动;行动是通往目标的唯一路径,空想和犹豫只会让人停滞不前;心态决定成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才能在行动中不断接近目标。 回想我2010年当初发愿 :要耗尽毕生精力飞翔和跨越民航电子维修工作,完善和完成所有航线电子部件拆装和系统故障总结。当初以为这是漫长的苦行,现在想想这10多年一路走来其实也没有那么漫长,就是一步步完前蹭着走。而在头脑停留的不是艰辛,而是收获和自豪,以及温暖和陪伴。 是啊,初始阶段,充满迷茫与孤独很正常,往前看,往前走就行了。这一刻,1000年前的契顺和尚,突然和我合体。我胸中突然又涌出了翻山越岭、晓行夜宿的泼天勇气。 再回到“人生三境界”,当前黄皮果线上销售的现状是处于境界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充满迷茫与孤独。面对广阔的世界和未知的前路,个体开始思考人生的方向与目标。前路未明,充满不确定性;需要明确目标,树立理想。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立”,即确立志向。即使前路未知,也要勇敢迈出第一步。 然后才能来到第二境界:守—坚持与奋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人生的奋斗阶段,为实现目标付出巨大努力,甚至不惜牺牲自我。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始终不放弃。为理想倾注全部心血,甚至身心俱疲。即使过程艰辛,依然无怨无悔。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守”,即坚守初心。成功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忍耐,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迎来突破。 最后到达第三境界:得—顿悟与成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人生的顿悟阶段,在长期努力后,终于豁然开朗,达到理想的彼岸。经过漫长的探索,突然领悟到真理或实现目标。成功后的心境趋于平和,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光环。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得”,即收获成果。但真正的“得”并非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豁达与智慧。 创业初期需明确目标,忍受孤独。在迷茫时,学会“立”志,明确方向。 发展中期需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奋斗时,学会“守”住初心,持之以恒; 成功后期需保持清醒,不忘初心。在成功后,学会“得”之淡然,回归本心。 三境界揭示了人生从迷茫到坚持、从坚持到顿悟的普遍规律。 三境界不仅是外在目标的实现过程,更是内在精神的升华历程。最终的成功,往往伴随着心灵的成熟与智慧的提升。 这值得我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反复品味与实践,愿你我都能从中得到收获。 下面就来看看,2013年12月21日落笔的技术总结吧。
从神探狄仁杰破案到机务飞机故障排故 神探狄仁杰破案和机务飞机故障排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其实几乎没关系。只是近日在做5XX8驾驶舱视频监控系统故障总结及反思时,联想到大学时看到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发现两者极其“神似”。 工作几年后,愈发觉得飞机故障排故和破案愈发相像。排故,是利用已有的系统理论知识,从故障现象入手,隔离系统部件或者线路,找出故障的真正原因。 破案,则是从常识以及其它学科知识,从犯罪现场遗留的线索入手,排查作案凶手,找出真正的作案元凶。两者最大的关联便是,都需要逻辑推理。排故和破案的速度和效率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很大关系。 所以,两者深入来说是极其“神似”。故障现象就和犯罪现场遗留的线索类似,这是极为关键和宝贵的资源,两者都是通过这些资源,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验证,一个是要找出故障的真正原因另一个则要找出真正的作案元凶。 大学时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被狄仁杰其强悍的逻辑分析和推理验证惊呆了,破案方面,他可以说是大牛人。同样的案件,同样的资源,同样利用逻辑分析和推理验证,他就是比别人更快的找出幕后元凶。所以,想从他的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成为像他一样“破案”的大牛人。 真正的大牛,只要你给出足够的故障现象描述,他就能够给出故障的原因或者可行的排故方向。要想成为大牛,就先来看看狄仁杰是怎么破案的。 首先,狄仁杰破案时是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当然不是的,比较大的案子狄仁杰都翻阅了大量资料和让众人收集足够信息。 因为好多东西,他也不是都知道的,但是他的学习能力和收集信息并进行整合分析的能力是惊人的,同时日积月累他不断的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以致于他很多很多东西他都比比人知道的多知道得全面。 同样,对于飞机的系统的知识,机务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能说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系统知识比较熟练,但是好多东西也是需要我们翻阅大量资料和收集足够信息。例如,系统知识和排故手册给出的排故思路,飞机的历史故障信息,飞机最近做过什么相关工作等等。 经过日积月累,对所研究过的故障对应整个系统框架和信号走向都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学习和积累都是同步的,学习有利于系统知识的积累,同时已经积累的东西更有利于学习理解新的知识。 系统知识是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所有的逻辑推理必须有理论做基础,(即根据条件得出什么结论或现象)才可能对“犯罪现场遗留的线索”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反映。 破案时,狄仁杰为什么能注意到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并能根据这些细节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原因在于狄仁杰积累的大量的常识以及其它学科知识。同时狄仁杰也不盲从于累积的知识,他还进行实际验证和排除,从而逐步接近事情真相。只有这些东西积累足够深厚,才可能成为大牛。 其次,大家都知道,狄仁杰破案之所以快捷,很重要的就是有武功高强的李元芳在身边。李元芳武功不敢说第一,至少排名前三。武艺高强,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快速深入虎穴,探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大大的加速了狄仁杰的推理和验证。 同样,排故的时候也是需要隔离很多部件,如果有了李元芳这样的武功,那隔离和验证排故思路和方案会极其便捷。所以,动手能力也是成为大牛的重要条件,否则“破案”的效率会大大的打折扣。对于如何修炼武功,得自己去思考了,江湖上“葵花宝典”“武世遗书”之类的很多,只有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感受和总结。 其实,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狄仁杰强悍的逻辑分析和推理验证是如何练就的。 破案,谁是元凶很重要,但我觉得怎样找到元凶才最有意思。从破案的过程能看出他的破案水平。同理,排故,故障的“元凶”并不是最重要,排故的思路和手法以及临场判断和应变能力才是最重要,从接手故障第一步到探究出故障的“元凶”整个过程,逻辑分析和推理验证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步一步把我们还原到事情的真相。 但,以我现在的水平,无法对逻辑分析和推理验证有深入的解读。因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很弱,认识还很肤浅。 这方面,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但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和害怕,因为我们是年轻的,所有的才华和未来都在脚下,终究有一天逻辑分析和推理验证能力会有质的飞越,终究有一天能感受到逻辑分析和推理验证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