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跟自己说,等我有了钱我要好好的去享受生活。
等我买了房子,我要好好的收拾,天天家里干干净净的。
等我有时间了我要去好好的锻炼身体。
等我...... 实际上我们有没有发现,现在你没有做到事情,等你有了你也不会去做。 有一个商人,去到一个村子,但是他走着走着就迷路了,这时候天都快黑了,这时候他看到一个渔翁,就向他问路,渔翁告诉了商人,并邀请他去自己家里休息。 商人很高兴,这时商人注意点渔翁桶里有一些鱼,作为感谢他跟渔翁说我要买下这些鱼。 渔翁说:这是我专门留着回家吃的,不卖了。 商人很奇怪,就说有钱你都不赚? 渔翁回答:我今天打捞的鱼卖了一部分,剩下的就留给自己吃了,为什么要卖了? 商人:难道你不想赚更多的钱?或者为什么你不多打捞一点,拿去买更好的工具和设备,捞更多的鱼? 渔翁:然后呢? 商人:那你就能赚更多的钱,早点退休,然后过更好的生活了。 渔翁:什么是更好的生活? 商人:比如等你有很多的钱,你就可以想工作就工作,想休息就休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美好吗? 渔翁:我现在不就是这种生活吗? 商人:.......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的作者是约翰·史崔勒基,他拥有外人羡慕的“成功人生”:MBA学位,企业高管,年薪丰厚,受人尊敬。
他家里精致的房子,每次朋友过去都表达出羡慕,可是他说他待在家里的时间很少,但是他却不幸福,每天起床就感觉压力很大,一刻都不能喘息,根本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享受。 后面他实在受不了就休了一个星期的假出去散心,结果碰上大堵车,他就在心烦意乱之下掉头往没有人烟的地方开去避开大堵车。 故事也就从此拉开。 他开到一篇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时候车快没油了,让他更加的烦躁。正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看到了一家咖啡馆,进去之后他看着这家充满格调和淳朴气息的咖啡馆,正想着这家老板是不是看中这块地的价值..... 后面他拿到菜单的时候,看到菜单上写着的三个问题: 1. 你为什么来这里? 2. 你害怕死亡吗? 3. 你满足吗? 这让他毛骨悚然,为什么一家咖啡馆会有这三个问题,那一刻让他有逃离的想法。 但是后面发现,这只是一家与人方便的咖啡馆而已,咖啡馆的老板和他的朋友,曾经也都是非常成功的人,他们却放下来一切只为做自己喜欢的事,他把自己遇到的事写下来并自费出版,朋友都说他疯了。 - 因为再多的金钱追求,他们却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在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中说到: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儿童在站立的时候总是要依靠其他物体才能挺直身体。 传统的治疗方法和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仅仅针对这种症状本身,而不是更为根本的环境问题。人们总是对这样的孩子说:“站直了!”但事实上,孩子依靠在什么上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总希望得到帮助和支持的心理。通过惩罚或奖励,我们虽然可以很快使他们消除这种软弱的表现,但他们希望获得帮助的心理并没有得到满足,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 只有好教师才能读懂孩子的这些迹象,并以同情和理解去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毛病的根源。 - 通常,我们能够从某个单一的迹象来推断出孩子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例如,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出渴求依靠某种东西的行为,我们立刻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肯定有诸如焦虑、依赖等特征。
把他的情况与研究的案例作一个比较,我们就可以重建此类型儿童的人格,而且能够轻松确定,这个孩子属于被娇宠过甚的一类。 所以说,人格是通过他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表现出来。这并不是说他在说谎,而是说,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同样的,我们现在不去行动只是我们潜意识和无意识表现出来的,可能我们的内心觉得我们做不到,或者怕自己做到以后,对成功感到恐惧。也可能就是一个借口,自己根本不想去做而已。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是在追求金钱和自我实现的路上奔波着..... 但是在我们追求的路上一样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比如保重身体,搞搞锻炼。
- 比如喜欢看书,就拿出时间看书,丰富自己的大脑。
- 比如喜欢写作,那就去写。
- 比如把家收拾的干干净净,能让自己回家后感觉焕然一新,卸去一身疲惫....
既然我们知道了事物的发展,那么,我们不用等到以后,现在去做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