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黄翔技工的矛扳】
红眼睛 幽幽的看着这孤城
如同苦笑 挤出的高兴
全城为我 花光狠劲
浮华盛世 作分手布景 ——《倾城》  作为一个成熟的定检机务人,每个月总有几(十)次深夜从床上被电话吵醒通知进场加班的情况。 有次一个新同志睁着血轮眼问我,领导通知我们新同志进场有什么用,我们什么都不会只光看着最多打灯递工具,月底绩效还是垫底不如在家睡觉。 
说到底还是新同志没有奉献的觉悟(没有房贷要还),你虽然损失了睡眠,但是公司却赚到了利润,领导得到了政绩,你也马上就要达到马斯洛理论的第二层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话归正题,技工黄翔稀的挤完,干的马上就来。这一次我想说的是:工业心理学 什么是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其实这个中文译名并不准确,很难让人望文生义。工业心理学的全称应该是: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简称I/O 工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如何提高人工作的质量从而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 那有聪明的小彭与就要问辣:黄老师这个I/O和我们修飞机有什么关系呢? 那让我们来想想仙去的马克思前辈怎么描述劳动力这个概念的:...实际上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存在于工人身体内,它不同于它的职能即劳动... 而至于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过程,实现使用价值的转移才叫商品... 
由上面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在资本家眼里,你的劳动力也是工业产品的一部分。所以了解I/O心理学对机务维修也同样具有意义。 由于工业心理学是由行为心理学等多个分支学科汇总而来(你看它的名字都有两个),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能够大致的将这门大杂烩一般的学科的主要目的大致归纳成如下两个方面:
- 从工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包括:优化流程,减少差错,提高效率。
- 从职业组织的角度来说包括:职业分析,人员选拔招募,绩效考核,人员身心健康管理
工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毫无疑问的是工业心理学首次出现在几个走在工业时代前列的国家: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 祖师爷Wilhelm Wundt在德国建立了第一座实验室,由他培养出的两个学生:Hugo Münsterberg和James McKeen Cattell同样在I/O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James McKeen Cattell,他将被陈规中认为是差错的个体差异转变为对工作行为的更好地理解方式,然后成立了培训机构用其理论来训练销售员。 后面第一次世纪大战开打,工业心理学的另一半组织心理学开始萌芽,被用作招募和培训测试兵员,组织心理学也正是加盟工业心理学学科。 仗打完了,Elton Mayo又接着研究增加休息和减少轮班对于员工内在情绪改变带来的效率的提升课题。 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研究成果被用于评估中心测试兵员能力和素质,战时工厂的员工工作时的疲劳情况。 就此现代工业心理学的雏形就此形成。
工业心理学如何发挥作用?
让我们就从最基本的提高人的工作质量入手分析一波:一个企业最开始总是从人员招募开始的,所以这就涉及选拔(selection)和培训(training),只有当企业选拔了合适的人才并经过了足够的培训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力。 这应该很好理解,举个栗子:你并不能要求我一个黄翔技工学院毕业的机务拿数控机床给你炒菜吃,选拔合适的人选就涉及了HR的一部分职责,但并不是全部,其中还包括了给合适的人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有提升空间的工作前景等等。这部分只涉及个人的身心的差异和情况 而组织心理学则从工作激励,职业健康,团队组织,领导能力等方面出发研究了个体怎样才能在工作中保持持续稳定的表现。 就拿开头新同志的情况来说,我们不能单纯的批判他意志不坚定或者奉献意识不够。如果我们从上述的两个方面来分析的话:他的表现是否是因为确实不适应熬夜的情况或者平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于这部分工作的培训,也可能是因为绩效部分的不合理让他感觉收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现实工作中确实有很多基层领导并不熟悉这门学科或者假装不熟悉,只需要机务按时按量完成工作,这样赶鸭子上架的结果就是大量人力被浪费在极低的效率中。目前中国民航业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大量的维修人员正在进入这个系统,然而不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只会使得内卷现象更为严重,产生人才的断层。 
工业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本来想写两句谐谑话,但是有时无言才是最振聋发聩的 中国工业心理学奠基者:陈力(1902.7.22—2004.3.18) 陈立的工业心理学生涯跨越70年,但主要活动集中于1935至1937年,1977至1990年代中期,中断40年而再续,可谓波澜起伏。除了1935年撰写的《工业心理学概观》,陈立的主要贡献源于后一阶段,其中包括: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中国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与管理有关的专业(工业心理学)和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国内第一批工业心理学硕、博士、继承和发扬了实地调研—实验室研究—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工业心理学传统;陈立还通过写作和其他形式的呼吁,促成了中国管理学的兴盛。但他晚年却觉得自己一生是失败的,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工业心理学没能做到“指导人走向最适宜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最高的自我 完 作者:Dejia Zhou
校对,排版,编辑:me,I&my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