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把目光都集中在空客A380这一空中巨无霸的首次载人试飞上时,大部分人已经把俄制民航客机抛于脑后——或许只有在某些不幸的空难事故发生时我们才会想起。但是俄罗斯政府和产业界正在推动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试图在飞机制造领域重现他们昔日的辉煌。 新计划:占有全球10%份额 为了振兴飞机制造业,俄罗斯政府计划到2006年底成立一家“联合飞机公司”,这个计划将包括俄罗斯最大的飞机制造商和租赁公司。 该公司创立的目的,一方面是制定航空业发展战略,并对合并后的资产进行独立的财务审计和评估,另一方面还要为现有资产的重组制定发展计划。 联合飞机公司已经制定了宏伟的计划,即占有全球飞机市场至少10%的份额,这个市场大约价值1.7万亿美元。目前俄制飞机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根据该公司的市场发展战略预期,俄罗斯飞机的销售额将从2006年的28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时的69亿美元,民用飞机的销售额将增长3.5倍。 最早拥有超音速飞机 俄罗斯(前苏联)生产的飞机20年前曾经是大多数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等地区市场民用航空的霸主,并成为现有很多客机、货机的设计原型。他们的明星产品包括伊尔系列客机、图系列客机以及安系列客机,其中伊尔系列主要是一些大型远程客机,客座量约为250座级以上,图系列则为150座级左右的中型客机,安系列则为50座级左右的支线客机。 这个国家曾经研发出世界上最先飞行的超音速民航客机——1962年由图波列夫设计局和前苏联航空工业部开始研制和设计的图-144客机。图-144不仅早于协和超音速客机三个月进行首飞,而且在1970年便翱翔在16900米的高空,将最大速度提升到了2430公里/小时。 图-154是前苏联第一种按西方标准设计的客机,从1972年7月开始向国外出口该机型,生产总量超过1000架,除前苏联民航使用外,国外用户遍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古巴、波兰、叙利亚和中国等。 而俄制飞机的辉煌不仅仅表现在出口产品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一个飞行时代的范本,至少在东欧和中国等地区是这样的。例如安-12和安-24两款飞机就成为中国飞机制造业最初的模版。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引进苏联的这两款飞机之后,获准在其基础上仿制生产,后来被分别命名为运-8和运-7. 年产量从1500架跌到10架 这一切已经过去了,正如《共青团真理报》发表的一篇题为《15年足以毁掉俄飞机制造业》的文章所指出:“俄罗斯人只顾着拿石油和天然气来挣钱,而所有的研究机构却生产不出像样的东西。当人们竞相购买飞往国际空间站的机票时,俄飞机制造业却在消亡。” 尽管在“东欧巨变”后,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已经被大大削减,但这个国家依旧横跨欧亚大陆,幅员辽阔。飞机依然是最普遍高效的运输手段。然而俄罗斯目前还在服役的大多数客机都十分破旧。数据显示,现有的2500架客机中,超过60%的客机将于2010年被迫退役。但是这个国家的飞机制造工业目前却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本土产品来填补这个空缺。 前苏联时期,全国15家飞机制造厂每年要生产1500架各类飞机,而俄目前每年只能制造出不到10架客机,2005年的产量更是只有区区7架。尽管这样,俄工业和科技部长克列巴诺夫仍旧表示:“目前俄罗斯有3家飞机制造厂仍在生产客机,但实际上还是显得太多了。” 在市场层面上,飞机销售手段徘徊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飞机制造的技术水平也停滞不前,整体技术水平仍旧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水平。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俄制飞机无法通过西方国家的噪音和污染测试,从而无法出口。而俄制客机的全球占有率则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25%下降到现在的0.03%. 资金不足成困扰 但是资金不足的问题正困扰这个庞大的计划——仅RRJ支线客机的开发经费就需要6.5亿美元。而包括联邦政府为发展民机产业而开发的17个民用飞机项目在内,到2010年,所有研发费用大概需要55亿美元。除此以外,俄罗斯政府必须采取与国外制造商更加合作的态度,其中包括把现有40%的飞机进口关税大幅下调。 有消息称,为了恢复航空工业,俄罗斯准备放宽对外资入注航空工业的限制。 俄罗斯国家杜马本月将审议含有“外国投资公司可以购买俄罗斯航空制造企业49%的股份”等内容的一项新的法律草案。 然而正如《共青团真理报》评论所言:“几十年之后,如果在一切极其顺利的情况下,俄罗斯将会生产出完全不同的飞机。这种飞机究竟是什么样呢?只有上帝知道。” 编译:本报记者曹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