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航与维修》:在中国民航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中,请您主要谈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对于民航维修业界
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哪些成绩。
吴副院长: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中国民航业的蓬勃发展,主要集中在运输航空业。实际在通用航空业上,除了飞行学院这几年有比较长足的进步以外,总体来说全国的通用航空业发展并不那么快,起码不像运输航空业发展的那么快。
我们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在航空器维修上集产、学、研为一体的高校,我们有专门培养机务人才的二级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有由四个飞行训练分院机务工程部及飞机修理厂组成的一支机务保障队伍,有一支从事通用航空维修研究的专家团队。目前,学校年培养各类机务养成学生700余人,连续三年保障飞行安全年均20余万小时,对通用飞机的改装近200项,其中多项成果获得民航局的科技进步奖。可以说学校在民航机务人才培养,机务维修保障,维修技术科研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为满足民航生产所急需,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并于2007年成功通过了CCAR-147部合格审定,使我校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得《维修培训机构合格证》的单位。2007年以来,到校参加基础执照、机型执照和部附件执照培训的人员已达1400余人。同时在机型执照的培训上我们也有着很强的实力,我们学校现在不但开设有学校现有机型的机型执照培训,同时具有塞斯纳、西锐及欧直公司授权的这些公司生产的所有航空器的机型培训。
我们看看国内通航的现状,目前
有大量的通用航空单位或者个人,他们规模不大,或许一个公司只有1到2架飞机,他们在维护自己飞机的时候显然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说100小时、200小时、400小时的定检和结构损伤维修等工作,对于规模小的通用航空企业都存在着技术人员和设备的限制,并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纵观我国通用航空业,我们学校在这个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我们学校在努力发展的同时,也主动和不同的通用航空企业研讨和解决通用航空现存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我们的飞机修理厂广泛与国内的通用航空学校、企业等单位接触,已经为30多家企业提供过飞机结构发动机、螺旋桨及部附件的修理服
务,提供了维修技术支援。
我想,只有把我国通用航空变得更安全,我们的通用航空业才能更健康持续的发展壮大。为此,这些年来我们学校正在打造以飞机修理厂为核心的中国通用航空维修基地。为了保证飞行安全,哪怕它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都会竭尽全力帮助其解决维修问题,践行民航局提倡的“天下机务是一家”的宗旨和理念。对保证飞行安全来讲,我们不留有私心和戒心,涉及安全的技术问题不保密,可以共享,我们愿意为通用航空业提供更安全、更规范和高标准的维修服务,愿和其他航空企业携手并进。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性经济竞争的新形势下,民用航空的作用日益明显。民用航空在我国正在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而作为民用航空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通用航空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契机。从最新的报道看,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已联合发文,将开放3000米以下空域。国家正在不断推进“天空开放”。这一举措也意味着空域——这一除土地、海洋外,一种新的国家资源的民用化,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大大促进通用航空业的发展。这对我们学校来讲又是很好的发展机遇。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通用航空单位必将借着这一有力契机,研究和制定快速发展计划,为推动我国航空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适航与维修》:请您谈谈成立“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委员会”的目的和意义?
吴副院长:在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就一直致力于在国内通用航空业建立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曾经两次请全国通用航空维修业的同仁们到我们学校来参观,跟大家共同探讨关于通用航空维修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各单位提供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两次聚会,大家都希望通航维修业应该有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但是这样的工作单纯靠一个企业或一个事业单位来做,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所以,我们很希望在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下成立一个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委员会。通过它来对通用航空维修标准、维修准则、维修规范进行研究,找出它们与运输航空的区别,制定适合于通航的准则。希望这个组织为我们通用航空维修提供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将通用航空维修单位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便于局方的监管和利于与局方的顺畅沟通。经过我们与国内通航维修同仁的沟通,大多数通航单位都积极支持该委员会的成立,所以说“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委员会”对于推动我们国家通用航空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组织。我们学院在我国通用航空领域中无论是机队规模、技术力量和设施设备,还是在维修管理、维修大纲,维修标准方面都是比较规范的,在通用航空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也在一直推动“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委员会”的成立。
《适航与维修》:请您谈谈飞行学院将为“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委员会”和我国低空开放做些什么工作?
吴副院长:随着我国3000米以下空域的开放,我们将会迎来通用航空业井喷式的大发展时期。整个通用航空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飞行器、飞行人员和机务人员都将有很强的刚性需求。但是,对通用航空领域的特殊性来讲,一般通用航空单位对于飞机的维护以及机务人员的培训是有困难的。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是我国航空运输业高速发展的起步期,随着航空运输业的高速发展,机队规模的不断扩大,飞行员的驾驶技术和机务维修能力却相对滞后,所以那个时期航空事故率是相当高的。设想一下,低空开放后通用航空也必将像那个时期航空运输业一样爆发增长,或者说是跨越式增长,航空安全压力势必会非常的巨大。购买飞机还是比较容易的,保障航空安全的机务人员从哪儿来?必须有一个机构出来为这些通用航空单位服务。就我们学校来说,经过了51年的发展,我们在通航领域积累的宝贵的经验,在通用飞机维修及维修培训上我们一直走在全行业前列,在飞机维修、人才培训、技术力量以及航材保障上有着巨大优势。作为民航局直属的一所院校我们也愿意为通航的发展出一份力。
成立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委员会,旨在联合全国通航单位的力量为会员单位提供各种帮助。我们学校会主动联系各通用航空单位,建议他们加入到委员会中来,使委员会不断地发展壮大,使其在通航领域能够真正的代表大多数通航的意愿。我们学校也愿意承担编写适合通航维修的标准及规范草案的责任,供委员会讨论、审批后报民航局审批,最终形成一套适合通航发展,又有利于通航安全的标准、规范。我们学校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成立我国通用航空的维修基地、培训基地、技术保障基地和航材保障基地,为全国的通用航空单位和个人提供维修服务,保障通航大发展时期的维修安全。有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更要为翱翔插上安全的翅膀,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通用航空真正的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