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务在线

搜索
查看: 3105|回复: 2

[谈天说地] 俄苏27侧卫战机传奇:多样化各式改型

[复制链接]

960

主题

1124

帖子

680

积分

元老

机务在线军机堂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680
发表于 2007-1-29 19: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1984年苏-27开始装备部队,由于首批生产型的苏-27主要采用了Т-10С的设计,因此,该型飞机又被称为苏-27С,再加上稍后服役的苏-27УБ,苏-27家族从此开始就形成了两个基本型,苏-27后来的各种改进改型都是以这两个型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苏霍伊设计局在20世纪80年代初确定了两个主要改型发展方向:一个是К型,就是舰载型;一个是М型,即陆基多用途提高型。К型机后来成为苏-33;М型则衍生出了苏-35、苏-37、苏-30和苏-34。这中间还出现过两个型号,即苏-27П和苏-32ФН。苏-27П为拆除了空对地武器组件的苏-27截击型,而苏-32ФН则是苏-34的海军出口型。由此可见,苏-27的改进改型是丰富多彩的,不管它们的编号和用途有什么不同,但都与苏-27一脉相承。

蓝天碧海间——苏33舰载机

  苏-27К舰载机的研制并不顺利,它随着苏联航母战略的变化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末期之前,苏联军方对航母的必要性是持基本否定态度的。美国装备弹道导弹潜艇后,苏联高层才认识到舰基航空兵反潜作战的必要性,先后建造了“基辅”号等四艘航母巡洋舰,搭载卡莫夫系列直升机和雅克-36М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由于载机的作战半径小、攻击效率不高,海军方面多次要求建造80000吨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以搭载高性能的战斗机,但均遭到苏联高层的否决。后来在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的一再坚持下,才通过了一个“大型航空装备巡洋舰”项目,并选择苏-27К、米格-29К等为舰载机。但航母巡洋舰受也到种种限制,不允许采用飞机弹射器,载机只能斜板起飞。新的航母巡洋舰为55000吨级,计划建造三艘,第一艘于1982年开始建造,1985年下水,被命名为“第比利斯”号。苏联解体后,只有“第比利斯”号被编入俄罗斯海军,并更名为“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

  苏霍伊设计局早在1978年就完成了苏-27舰载型的预先设计,1982年开始在地面模拟甲板上进行飞行试验,期间共发生了三起严重飞行事故,但取得了重要数据,最终形成了苏-27К的工程设计方案。

  为改善升力特性,最大限度地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在飞机上安装了前翼,并相应改变了边条的外形。为便于舰上停放,机翼被设计成折叠式的,使飞机的停放宽度由14.7米减小为7.4米;水平安定面的外翼可以折叠,中央尾锥的末端能够上仰,空速管可向下转动。用双段襟翼和副翼代替单段襟副翼,同时加大了襟翼和副翼的面积,使机翼面积增大到67.8平方米。为适应斜板起飞的特殊要求,主起落架和前起落架支柱得到加强;前起落架支柱上面加装了着陆灯和三色信号灯,配有两个机轮。中央尾锥梁被截短,下方安装有着陆拦阻钩。为增加航程,机上安装了空中受油系统。由于舰上降落承受的过载比陆上更大,对机身和机翼的结构进行了加强。为保证飞机在没有挂上拦阻钢索的情况下安全复飞,发动机进行了特别设计,增加了“特殊工作状态”,推力也提高到125.5~127.5千牛(12800~13000千克)。为了适应前翼和新的增升装置工作,以及折叠外翼、平尾,收放拦阻钩的需要,飞机液压系统进行了很大改进。1989年11月,在黑海海域,普加乔夫驾驶苏-27К试验样机首次完成了在“第比利斯”号航母上的着舰降落。随即,苏-27К被正式命名为苏-33。

  为满足培训舰载机飞行员的需要,苏霍伊设计局又开始着手设计双座教练机——苏-27КУБ(即苏-33КУБ)。研究表明,舰载教练机不能采用串列式座舱布局,因为后舱飞行员的视野不足以保证在舰上安全降落。设计师决定采用苏-27ИБ(苏-34)并列双座的布局形式。苏-33КУБ飞机上采用了许多高新技术:加大了机翼面积;配装前缘襟翼,与襟副翼相配合,成为“自适应机翼”,使飞机升阻比提高10%;配装带矢量控制系统的АЛ-31Ф“海洋”型发动机;装备高精度的全自动导航系统和先进的座舱信息控制系统;设计了中间位和侧位两种驾驶杆等等。1999年4月,第一架苏-33КУБ完成首飞。

  苏-33КУБ是一种被人们所特别关注的机型。该机名为战斗教练机,实为威力强大的多用途战斗机。它不仅能遂行一般舰载机的任务,还能担当空中指挥机;由于其出色的短距起降性能,不仅适合于海军航空兵,也适合于空军使用。
 苏-27最初是被当作空中优势战斗机来设计的,后来加装了空对地武器,但其火控系统不具备发现和识别地面目标的能力,致使空地作战效能相对不高。为此,苏霍伊设计局开始酝酿“空军多用途型”方案,这就是М型飞机计划。最终促使该计划得以实施,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1982年有关方面决定用新型Н-001雷达取代“剑”型雷达,这种雷达作用距离更远、抗干扰能力更强,并且增加了空对面工作模态,为М型飞机研制提供了一个契机;二是美国70年代末开始研制带有惯性校正系统和主动雷达制导的新型中距空空导弹(即后来的AIM-120导弹),该导弹不需要载机雷达照射,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一架载机可以同时发射多枚导弹,攻击多个目标。为确保苏-27与美国战机在中距空战中的对抗能力,必须进一步提高苏-27的整体水平。

  1983年确定的М型飞机发展思路是:以苏-27和苏-27УБ为基础,装备新型РЛСУ-27火控雷达系统;配备主动雷达制导的РВВ-АЕ中距导弹,以及先进的空对面武器;安装新型电子防御系统和航行设备。该型飞机编号苏-27М,代号为Т-10М。1985年,苏-27М飞机设计草图完成。1987年,苏霍伊莫斯科飞机厂开始组装苏-27М试验样机。1988年,苏-27М试验样机完成首飞。1992年4月,第一架批生产型的苏-27М出厂,9月被正式命名为苏-35。1993年8月,苏-35在莫斯科茹科夫斯基国际航展上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其中,从盘旋状态进入超大迎角的“侧钩拳”机动轰动全场,引起世界关注。

  苏-35采用静不稳定三翼面设计,前翼能够在-50度至+10度的范围偏转,从而保证了飞机纵向静不稳定,提高了飞机升力特性,显著改善了飞机的飞行品质,有效降低了机身和翼根载荷。苏-35配装了相对厚度较大的新型机翼,能够装载更多燃油。增大垂尾高度和垂尾翼弦长度,同时加装垂尾油箱。翼下增设2个挂点,使全机外挂点达到12个。为增加航程,加装了空中受油系统。换装靠背倾斜角为30度的新型弹射座椅。起落架进行了加固设计,前起落架采用双机轮。

  苏-35装有数字电传操纵系统。该系统纵向通道为四余度,侧向通道为三余度。批生产型的苏-35装备更先进的Н-011脉冲多普勒抗干扰雷达,高低角采用电子扫描和方位角为机械扫描。机载雷达与光电瞄准系统及改进的头盔瞄准具相配合,能够同时探测15个空中目标,同时攻击6个空中目标。苏-35采用惯性导航与无线电导航相结合的综合导航系统。防御系统包括光学告警器、雷达波段工作的主动抑制系统、无源干扰器和红外干扰发射器等。

  苏-35有多种武器外挂方案,除挂装Р-27和Р-73系列空空导弹外,重点配备了新一代空空导弹和空对面武器。在空对空武器中,主动雷达制导的Р-77(即РВВ-АЕ)中距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在空对面武器方面,装备有Х-31А反舰导弹和Х-31П反辐射导弹,Х-29系列空地导弹,以及各类非制导武器。

  与苏-27相比,苏-35的机高增加0.5米,空机重量增加20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为257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4000千克。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空气动力技术,苏-35的飞行性能依然保持了苏-27的水平。

沙漠涂装的“711”——苏-37的诞生

  苏-37只是苏-35的改型,以至于一般人从外观上难以辨别出两者的差别。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遇到了苏联解体后最困难的时期,为了换取硬通货,俄罗斯向全世界大量抛售先进武器装备。1994年,刚定型的苏-35获得了出口许可证。年底,当获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准备采购一批高性能战斗机的消息,有关方面决定向阿拉伯人推销苏-35战斗机。为此,他们将一架机号为711的批生产样机(Т10М-11),按照定货方的喜好进行了改装。换装法国的座舱显示设备,更换了一些不够先进的机载设备,为取悦对方,甚至涂装了中东沙漠地区贯常采用的沙漠迷彩图案。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长期使用法国战斗机,致使苏-35投标失败,阿联酋人依然选中了达索公司的“幻影”2000-9飞机。

  沙漠涂装的711号飞机,被决定当作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新式座舱操纵系统及新型航电设备的飞行试验机。在711号试验机上,安装了新改进的АЛ-31ФУ发动机。该发动机带有俯仰推力矢量控制系统,装配有与飞行控制系统相交联的数字电子调节系统,发动机喷管可以在垂直面内偏转以控制飞机的俯仰运动,喷管偏转角±15度,偏转角速度30度/秒;还能通过左、右发动机推力的差动,控制飞机的偏转运动。711号试验机的火控雷达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换装采用相控阵天线的Н-011М雷达,在中央尾锥中配装了后视雷达,确保飞机能向后发射空空导弹。为便于飞行员更好地控制飞机,在座舱右操纵台安装了侧驾驶杆和应变式发动机油门杆。在座舱仪表板上设置了平视显示仪和四个大屏幕彩色显示器。改造后的711号试验样机于1996年4月首次飞行,与苏-35相比,该机的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都有一定提高。为强调这些差异,也是为适应市场化操作的需要,711号机还处在工程设计状态时就被命名为苏-37。

  事实上,在90年代初期还有一种飞机被命名为“苏-37”,也出自苏霍伊设计局之手,不过它同苏-27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它是在继承苏-25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专门设计的一种“三代半”战斗机。该机设计起飞重量18000千克,采用先进的气动外形,单台发动机推进,共有18个挂点,既能遂行歼击任务,也能遂行强击任务。但遗憾的是,由于俄罗斯经济不景气,试验样机还未出厂就胎死腹中了。于是将“苏-37”的名号赋予了苏-35的改进型——711号试验样机。

  在1996年9月的英国范堡罗航展上,俄罗斯英雄、功勋试飞员弗罗洛夫驾驶711号苏-37飞机首次在国外亮相,他以其独门绝技——“弗罗洛夫法轮”征服了所有观众。“弗罗洛夫法轮”是迄今为止其它飞机不可能完成的动作。飞机在平飞过程突然绕横轴转动360度,完成一个无半径筋斗,然后继续平飞。除了“法轮”,弗罗洛夫还表演了最小半径加力转弯、可控螺旋等同样独一无二的动作,显示出苏-37出色的过失速机动能力和极佳的飞机操纵性能。

 开发双座机——苏-30系列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防空军希望能有苏-27УБ双座机的专用改进型装备部队,并要求这种改进型飞机不仅要具备远程截击能力,还能担任空中指挥机,以指挥单座的苏-27编队作战。防空军的这项建议,主要基于两种考虑:一是苏联疆域辽阔,在北方及远东地区野战机场分布数量稀少,难以建立足够多的地面指挥所;。二是苏-27装备部队后,防空军飞行员对苏-27УБ双座机的评价极高,认为它不仅保持了单座机所有的战斗性能,还大大减轻了飞行员的工作负担,对飞行员心理也有很大的好处。

  苏霍伊设计局针对防空军的要求,决定研制新的双座机,该机的编号为苏-27ПУ,代号Т-10ПУ,后来被正式命名为苏-30。1987年,开始苏-27ПУ的研制工作,整个过程进行得很顺利。首先在试验样机上加装了空中受油系统,接着改造后舱的信息显示设备,以便于指挥员作战指挥。在后舱安装了宽幅战术情况电视显示器,可以显示目标的运动坐标和特性,以及编队各机的空中位置信息。同时还对航行综合系统和电传操纵系统进行了一些改进。1991年,在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开始苏-30的批生产。1992年,第一架批生产型苏-30首飞。但此时苏联解体,独联体国家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生产出的苏-30无人问津。伊尔库茨克工厂将两架苏-30送给飞行试验研究院的“试飞员飞行表演队”,改装成苏-30МК表演机。从此,苏-30飞机在世界各地的航展中频频露面,扮演起苏-27系列飞机推销员的角色。

  早在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弗罗洛夫驾驶的双座机就号称“苏-30МК”,后来苏霍伊设计局毫不讳言地说,当时参加表演的不是苏-30МК,而是苏-27УБ,冠以“苏-30МК”的名字只是为了寻求国外客户。为提高苏-30飞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苏-30МК被改造成多用途战斗机。与苏-30批生产型飞机相比,由于装备了多种空对面制导武器,其战斗力得到大幅提高。苏-30МК上可以装备Х-59М、Х-29、Х-31А等先进的空对面制导武器。还可挂装Р-77中距空空导弹。12个外挂点能够挂装8000千克各型武器。

  1996年,印度表示了购买一批苏-30МК的意向,同年年底双方签署合同。根据印度要求,所购飞机在苏-30МК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进,最后定名为苏-30МКИ。在苏-30МКИ布局中增加了类似苏-35那样的前翼,安装了类似苏-37的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系统,配备Р-27系列、Р-73系列和Р-77导弹,以及空对面武器Х-59М、Х-29Т、Х-31А、Х-31П等。另外,加装了西方的无线电电子设备。使用带相控阵天线的Н-011М雷达。可能因为苏-30МКИ太昂贵了,印度在采购苏-30МКИ的同时,还要求提供一种不装前翼和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的单座飞机,这种飞机被命名为苏-30КИ。

  根据用户要求,苏霍伊设计局与阿穆尔——共青城厂密切合作,又研制出苏-30МКК双座多用途战斗机。它是从苏-27СК派生出来的,与基本型最明显的差别是采用了串列式双座舱,其垂尾与苏-35飞机的相同。苏-30МКК安装了空中受油系统,配备了比较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苏-30МКК既可遂行制空任务,也可遂行对地攻击任务。

  1996年,苏霍伊设计局还研制出了一架编号为苏-30К2的多用途战斗机,与其它苏-30不同,苏-30К2采用了与苏-33КУБ舰载战斗教练机相同的并列双座舱。综观近几年俄罗斯的军事贸易情况,苏-30似乎正在成为苏-27系列外贸型飞机的代名词。可以预见,随着亚太地区、拉丁美洲、非洲、近东地区的空军对苏-27系列飞机兴趣的增加,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形形色色的苏-30改型面世。

 杜黑认为,空军的特点在于它长于进攻,从空中发起突击是控制战场的重要手段,也最能体现空军的价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空军的战斗轰炸机部队规模很庞大,主要由苏-17、米格-27和苏-24等组成,其装备水平能够适应当时的作战样式。但进入80年代中期,防区外精确打击成为空中突击的发展趋势,原有的装备不能满足作战要求,急需新型飞机替代。为此,苏霍伊设计局决定以苏-27УБ双座机为基础研制新一代战斗轰炸机,编号为苏-27ИБ,代号Т-10В。

  为提高战斗效能和飞行安全性,苏-27ИБ采用并列双座方案,飞行员在左边,雷达领航员在右边。前起落架前移,配装双轮,乘员通过起落架支柱舱进入座舱。为提高气动性能,加装了前翼,成为“三翼面”布局。对机身头部进行重新设计,机头呈标志性的“鸭嘴”状。安装带相控阵天线的多功能机载雷达,中央尾锥内装后视雷达。增大机内空间,使储油增加30%;为了增大航程,加装空中受油系统,并设置了三个大容量副油箱挂架。苏-27ИБ最大飞行重量达到45000千克。为此,加强了机体结构,采用小车式主起落架。

  1986年6月,苏共中央批准了研制新一代战斗轰炸机的要求。1987年,苏霍伊设计局完成了苏-27ИБ的设计草图。1990年,第一架Т-10В试验样机首次升空。1994年,第一架批生产型苏-27ИБ在西伯利亚契卡洛夫航空生产联合体出厂,并被正式命名为苏-34。1995年春,俄罗斯决定派苏-34参加巴黎航展,为争取海军巡逻攻击机的潜在用户,在巴黎,苏-34以苏-32ФН的名字参加了展出。

  苏-34装有多模态的相控阵雷达,能够探测小型地面目标,能同时探测和跟踪多个空中目标;对典型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为200~250千米。苏-34的后视雷达,不仅能及时发出来袭警告,还能保障向后半球发射空空导弹。双通道电视和红外成像系统与激光测距仪交联,提高了飞机在复杂条件下搜索和攻击小型目标的能力。苏-34具有地形跟踪和地物回避能力,可有效实施低空突防。苏-34的全套高精度攻击武器体系,能够摧毁250千米距离内的所有地面/水上目标。苏-34还可挂装带有70个无线电声纳浮标的吊舱。同苏-27相比,苏-34的飞行性能有所降低。尽管如此,苏-34飞机仍然被认为是俄罗斯空军最具优势的飞机之一,其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已接近世界第四代战斗机的水平,并计划配装新一代АЛ-41Ф涡扇发动机,其全加力推力达到196.1千牛(20000千克),并且具有推力矢量控制能力。
13887982_2007011909114481422600.jpg
jscv070129010-1.jpg
jscv070129011-1.jpg
jscv070129012-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681

帖子

1037

积分

机务正式工-执照C

Rank: 5Rank: 5

积分
1037
发表于 2007-1-29 19: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顶个
当欢笑变成沉默,当信心变成失落,你飞翔的梦,依旧坚定执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2230

帖子

3838

积分

工程师

Rank: 8Rank: 8

积分
3838

中国民航大学国航在线王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07-1-31 00: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经典之作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