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民航大学主持的课题“航材管理信息系统”在北京通过了民航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会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系统的领先水平,建议该系统产品化后在民航领域中推广使用。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系统在内容上涵盖了航空机务维修中航材保障的各项业务;在设计上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优化了航材管理的工作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确保了航材业务流程的高效运转。该系统应用“优化移动平均法”计算最低库存量,既提高了航材保障率,又减少了库存积压。同时,该系统提高了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益,保障了飞机的适航性和附件履历的可追溯性。 “航材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飞机附件的动态数据控制,并已 取得实质效果。该系统于2004年投入试运行,经过不断地修改完善,陆续在天津、内蒙、北京、重庆、杭州、上海等维修基地联网运行。在保证航材有效供应的前提下,减少了库存成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已节约资金2000万元。 据了解,航材储备几乎占用了航空公司75%的库存资产和25%的流动资金。航材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延长航材寿命,保证最经济的航材动态库存。国外的很多先进航空公司航材管理已完全采用电脑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我国还处于相当粗放的地步,有的还停留在“仓库保管员”的水平。(朱瑞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