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次2020年重大变革之后,R3的教材又将重新更新,执照的含金量是否会持续提升?
中国民航机务维修执照从R1到R3的改革过程反映了民航维修行业管理的逐步完善,以适应航空技术发展和国际化需求。以下是主要阶段的概述: 1. CCAR-66R1(2005年实施) - 执照分类:R1版执照分为ME(机械)、AV(电子)和STR(结构)三大类,并细分为多个小类别(如ME-TA、ME-PA等)。 - 考试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和实操考试,维修经历要求严格(通常需2年以上维修经验)。 - 局限性:分类过细,与国际标准(如FAA、EASA)差异较大,不利于执照互认。 2. CCAR-66R2(2016年实施) - 调整执照类别:简化了部分小执照,但仍保留ME/AV/STR分类。 - 引入机型签署:区分一类(航线维修)和二类(大修)机型签署。 3. CCAR-66R3(2020年颁布,逐步实施) - 重大变革: - 取消ME/AV分类,执照仅按飞机/旋翼机和发动机类型(涡轮/活塞)划分。 - 取消口试,但新增航空英语考试,分等级考核(4级为最高)。 - 强化实操培训,增加144学时的M8模块(航空器维修实践)。 - 院校试点:2020年起,7所院校(如中国民航大学、广州民航职院)试点“在校考照”,毕业生可持照上岗。 - 过渡期安排: - R2执照持有者可转换R3执照,但需通过英语测试。 - 未完成R2考试的考生需按R3要求补训补考。 - 国际化目标:向FAA体系靠拢,推动双边执照互认。 4. 配套规则(CCAR-147R1,2022年颁布) - 规范维修培训机构管理,强调产教融合,区分院校培训(主攻执照)和商业培训(主攻机型)。 - 要求建立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统一培训标准。 R3改革的核心是简化分类、强化实操、国际化接轨,但执行中仍需平衡公平性与行业适应性。未来可能进一步优化培训体系,推动薪资与能力挂钩(如英语等级影响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