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驰弟 刚刚结束了ARJ21机型的学习,恰巧又赶上了ARJ21飞机改名为C909,咱们圈内对这次改名也是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绝对是国产飞机一个里程碑式的决定,据咱们民航年报统计,国内目前在册的航空器无疑是欧美国家生产,这对中国民航未来的发展显然是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航材封锁、发动机封锁、技术封锁等等都可在短时间内给民航系统造成重创。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提到,国产飞机目前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没错,驰弟有幸接触过两款国产机型,新舟60和ARJ21,先说新舟60,巅峰的时候也是上百架机队规模,我的老东家曾经也能飞20余架,然而目前却很难再看到新舟60的影子,这与公司决策或者维护人员都没有直接的关系,高的故障率和备件供应无法实现有效匹配,自然给航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再说ARJ21,相比与新舟60确实好了很多,但部分系统的部件仍然存在较为受制的情况,此次改名,意味着已然将其列为同系列里的主推机型,与919,929形成一套完整的进阶体系,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A300,A310,A320。 总而言之,这一连串的新闻,意味着未来几年间,中国民航及国产飞机制造领域势必缺少大量的人才,然而,随着驰弟目前在做的事情来看,显然航空就业情况,尤其是机务人员就业情况,明显不太理想,起初维修执照似乎成为了企业的敲门砖,然而几年过去了,几乎人人持照,所以势必需要一条新的优势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位,驰弟觉得,这个优势应该是:机型(此处请平台帮忙标红)。 肯定有人心里在嘀咕“你有病吧,学机型要2年维修经验,毕业生哪有、、、” 驰弟当然想到这个问题了,但是2年啊,对于一个毕业生而言,显然是充满了未知,现在大多数的毕业生对就业后的情况充满了迷茫,而目前大学里的专业课也好,实习课也好,都是偏向通用类的,基础类的,就以空调为例,最多最多能知道空调是干什么用的,至于详细的温度控制、压力控制,其中各部附件工作原理,乃至如何在航线维护中应用自如,又有多少能够精准输送给同学们呢。 因此机型熟悉课程的引入,可以让同学们在大学里初步掌握主流机型的航线维护内容,如此对于学生而言,解决了未知的迷茫,机型,就是他们今后要日夜并肩作战的战友,试想一下,如果毕业生进入企业第一天就知道这个飞机手册怎么使用、维护的各个系统怎么工作的,航线工作是怎么编排的等等,对于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劳动力呀。 当然也不用担心大学学了一遍,也发不了证,也签不上执照,后边还要再学一遍。试问,有几个学完一遍机型就全掌握的啊,在大学里完成首次机型学习,而且可以利用充分的时间多学几个,等到有工作经验以后,再去正规147机构取得机型执照,这完全是对学习的一个强有力加持。 肯定也会有人会说,大学生,怎么能掌握的了机型这么专业的课程呢,这当然就取决于老师啦,驰弟有幸曾经回到母校民航大学讲过一段时间课,我了解同学们的水平,他们完全可以接受机型的内容,关键在于建立起他们对于这个机型的兴趣,以及学了这门课,确实是实打实的对他们就业有帮助,经过驰弟亲身尝试,此事大有可为,而且我已经整理出啦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授课资料,由浅入深,情景带入,而且已经有同学们获益啦,如果各位看官对此有同感,欢迎与驰弟联系,驰弟V:15202295703 最后,感谢平台支持,祝中国民航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