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新舟60的现状买单? 今天这个帖子发出,我不知道会引起多么大的轰动,但是作为曾经和新舟60一同奋战的机务,我今天想站出来为新舟60说几句话。 “我靠,这啥飞机啊,噪音这么大” “我靠,这啥飞机啊,外边这么脏” “我靠,这啥飞机啊,咋这么热啊” 接连的三个“我靠”就是现阶段乘坐过新舟60的乘客对他的评价,的确,这些不可否认,但是别忘记新舟60还有一个背景:他是国产民机! 和同为国产民机的C919、ARJ21没法比的是,新舟60即没有超高的关注度,也没有所谓的政策支持,在国内运营的几十架新舟60现在也所剩无几,那导致现在这个状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内忧 运营新舟60飞机的国内航司只有两家,后来强强联合,新的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新舟60客户,最早合并以后,每日能飞20几架新舟,加上国家政府的一些政策扶持(好像是一个起落30000元补助),早期的新舟60确实是挣钱了的,甚至还可以发年终奖,但好景不长,由于政府对新舟60补助的撤销,除了少数偏远机场还会有一些补助以外,其他机场的新舟60全靠自负盈亏,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新舟60故障率高的缺点被无限放大。倒不是因为故障难排,而是因为找到了故障源,但是航材跟不上,尤其很多自制件,因为飞机基数不够多,所以制造厂并不会大量的生产这类备件,而一旦提出需求的时候,便是长达3个月的等待。 长此以往,飞机停场的越来越多,现金流自然也直线下滑,随之而来的定检、换发,都成了只出不进,一旦飞机停下来了,想再飞起来就基本不可能了,因为会第一时间从停场的飞机拆各种航材去救其他正在运营的飞机,小到一颗螺栓,大到发动机,没有不能下手的,加上送出去修理的发动机无法完成付款,导致大量航材堆积,于是新舟60面对了航材慌的窘迫境地。 二、外患 作为国产飞机,在起步阶段就已经有一定的劣势,加上现阶段机务人员对于薪酬体系的不满,普遍都喜欢多学机型,学主流机型,于是波音、空客变成了众多求职者的首选,甚至有人一度认为,维护新舟60简直是浪费职业生命。其实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先不说上述的政策倾斜问题,就单纯的就业方向问题,如果选择了新舟60也相当于把路走窄了,毕竟维护新舟60的公司就那么几家。所以没有新鲜血液的涌入,再加上老员工纷纷离职,新舟60的维护人员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代。 既无传承,何来发扬! 三、放弃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司管理层不得不考虑将新舟慢慢减少运力的决定,这也实属无奈,飞机越来越少,无法为公司创造经济价值,慢慢的,新舟60的维护人员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机型优势,摆在我们面前的就两条路,一个是另谋出路,另外一个就是转机型。不论选择哪一个,最终都会给新舟60飞机带来更多的伤害,可这谁又能改变呢? 内忧外患,加上自身已经想放弃了,导致运营人渐渐的失去了对新舟60的耐心,即便很多人也试图力挽狂澜,可无奈个体的力量太过渺小。就像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一样,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我个人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机型,关注国产民机,关注这个曾经翱翔在祖国蓝天上的新舟60。 可能今天这个文章并没有多少人看,也许也并不会为新舟60带来太多的好消息,但是作为曾经和他共同奋战的战友,我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努力。 希望大家可以减少对于新舟60的偏见,他确实有自身的缺点,可是金无足赤,从0到1,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我们投身民航业,不说有多大的家国情怀,但是传承民航强国的理念请大家不要轻易摒弃,波音空客固然好,可终归有些方面还要受制于人,就像耐克和鸿星尔克一样,国产品牌从来没有奢望大家全神贯注,但是最起码不要以为他一无是处。 有朋友会说,新舟60后边不是还有新舟600和新舟700呢么,这已经是有好消息了呀。没错,这两个机型都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但试想一下,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新舟60的历史将会再次在这两个机型上重演,一次已经很悲痛,难道还要让国产飞机再经历同样的命运么,所以恳请相关人士重视国产飞机,重视国产飞机在运营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后边更好的避免,作为新舟60的机务,我想说,即使有一天,新舟60不在飞行,但是我们也从不会后悔,因为我们曾经拥有过,即便我们去维护别的机型要从头开始,但是在工作之余我们也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曾经维护过新舟60,所以我们不怕时代没落,我们害怕的是历史重演,既然现在情况已然如此,如果没法改变,那么我们最起码可以预防,这也是我个人的心声。 最后用几句话总结: 机务生活虽别离 民航强国不曾弃 而今迈步再从头 此生无悔入新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