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的日夜思考后,决定还是写点东西。
大家好,我一名民航飞机维修从业人员,2013年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至今已有8年,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面对的是什么,而仅仅是莫名其妙的进入了这所大学,大学里我们肆意的享受着来自家庭、同学、学校各方的温暖,殊不知,这其实是我们步入社会前最后的欢愉。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当我们真正面对就业问题的时候,才不得不脱口而出那句经典名言“当初要是好好学习该多好啊”,没错,面对各用人的单位“明码标价”的用人要求,我迟疑了,不是因为挑花眼,而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符合要求的岗位,一次又一次的投递简历,每日回到宿舍后虽然房门紧闭,但依旧可以听到走廊里时不时传来的属于别人的好消息:“我签啦!我签啦!”表面祝贺后回到自己的床铺却还要为明天投哪家而精心准备。就这样一月又一月,渐渐麻木的我甚至想到了转行,但偏偏就在这时,老天似乎开始可怜我,我得到了第一份offer,来自奥凯航空。
一切来得真的很突然,甚至在面试的时候根本就没有问我任何问题:老家是哪的啊?为什么选择我们啊?对自己未来有什么规划啊?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防不胜防,我甚至还准备了伯努利方程,英文的自我介绍...管他呢,于是我成功了签署了工作,准备开始我新一段的人生。
2013年7月15日,不要好奇为什么日子记得这么清楚,我相信看这篇文章的你,肯定也不会忘记自己入职的日子。没错,这天我入职了,新员工培训,定岗,分基地,我感觉自己像生产线上的产品,被统一的分发给各个所需要的地方(一年以后我才明白,是各基地找总部要人,我要2个小孩儿,他要3个小孩儿,而我们就是大家口中的那个“小孩儿”)。
我被分到了哈尔滨基地,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样的分配还是很公平的,毕竟我是东北人,而哈尔滨是众多基地中离我最近的一个啦。怀着对新基地的向往,我整理行囊,告别了新员工宿舍,之身挺进哈尔滨。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当时的我根本想象不到自己今后要和所乘坐的飞机结下不解之缘。
下午三点,飞机落地,走出候机楼的那一刻,迎面便遇到了来接机的同事,热情、洒脱、满足了我一切对于机务兄弟的想象,好像所有航空公司驻地都离候机楼很近,大概十分钟,我就到了居住的地方,一个很偏、很老、很有乡土气息的“大别墅”。这并不是我的个人想法,一大片玉米地,中间赫然矗立的建筑物,就是我们的宿舍啦,来不及熟悉地形,我被带到了自己的房间,两张上下铺,一个电视,一个桌子,按照当时的条件,可以这么说:顶配。在宿舍整理好床铺以后,本来准备各个屋子转转,认识下各位师傅们,但是当天似乎有大工作,大家都进场了,无奈,一夜无话。
转天早晨,起来吃早饭的时候,遇到了我这个班组的主管,主管简单介绍了工作的作息时间、纪律要求,其他的就问了我一句: “你是机械的还是电子的” “机械的,哥” “好的,晚上跟我一起进场”
下午四点,我准时坐上了前往机场的机务车,在车上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了我们班组全体的人员,大家有说有笑,但是透过大家聊天的内容,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师傅们似乎工作的并不开心。当天晚上一共5架飞机角度航后,我被分配到了第一架,说实话,在学校学的东西在我进入机场的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到,根本用不到,检查机位、接飞机、挡轮档、放锥桶、放沉淀、加滑油等等诸如此类的工作,如果看官们在大学里学到了,那么恭喜你们,你们已经是新员工中的领跑者了。
我本想着第一天工作,带眼睛和耳朵来应该就可以了,可没想到师傅直接让我去拆一个件(后来我知道了,这个件叫磁堵),当时那一瞬间,我是懵的,有没有搞错,我才刚来啊,但我确实没听错,拿工具拿工卡开始了战战兢兢的拆卸,凭着学校金工实习的底子,我顺利的把工作做完了,这也是我近几年最专注的一次,专注到甚至没有察觉到师傅一直在旁边看着我,当我做完工作满头大汗抬头的时候,师傅朝我笑了。
我不知道笑的意义是满意还是没有出错的庆幸,总之第一日还算很顺利。在此之后的一年间,我日以继夜,通宵达旦,无畏辛苦,更是告别了所有正常的节假日,在除夕夜这种居家团员的时刻,我们肩负着把万千旅客护送回家的光荣使命,而且我还养成了一个强迫症,就是每当飞机从头顶飞过的时候,我都会在心里默念一遍“一路平安”
转眼来到一年以后,我已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小孩儿”,而成为组内成员争相索要的壮年劳动力,换轮子、排故、拖飞机,能想到的一切工作,都会时不时看到我的身影,直到此时我也渐渐的读懂了我第一次乘坐机务车时候,为什么会感觉其他师傅都很累了,因为我现在就很累。但是我今天坐下来回忆这段时光的时候,我觉得这也许是最快乐的时光了。
又是一年的春节,总部领导来到基地慰问(就是请客聚餐),席间推杯换盏,酒过三巡,我隐约听到了大领导提了一个问题:“有没有人想去工程部门?”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个事,公司承保工程了,盖楼呗”,可笑,真的可笑,因为我当时在航线一门心思干活,根本不知道整个航空公司体系中不是仅有我们航线维修人员,虽然席间没当回事,但是第二天早上我再次想起了领导的这个问题,我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摆在我面前的一共有两个选择: 1、继续留在航线,学机型、放行、试车,成为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 2、抓住这次机会,进军总部,接触维修体系中的其他工作;
不知道如果是大家遇到这样的选择,你们会怎么选,我当时选了后者,于是我主动找到基地经理,把我最开始面试都没用上的自我介绍,一口气的展示了一下,剩下的就是漫长的等待,最开始我真的没想到会成功,也就是一次简单的机会,于是每日正常工作,我还是那个壮年劳动力,直到有一天。
在我还没睡醒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声音“你好,我是维修副总裁”,然后是长达两秒钟的停顿(后来我想了一下,这两秒钟他应该是在等我惊叹的回复),两秒钟后,我拖着沙哑的嗓子说了一个字“哦”,如果时间再来一次,我肯定瞬间坐起来,并大声称呼一下:孙总好。然而领导似乎并没有在意这个细节,他打电话的目的是通知我,过几天乘坐飞机来天津,加入工程,成为一名发动机工程师。我的天,这真的实现了。
在和基地师傅们若干顿的告别晚餐后,我再次踏足了告别两年的天津。
虽已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天津,我回来了。
全新的部门,全新的领域,全新的办公环境,一时间把我打蒙了,每日从事的工作变成了评估文件:SB、CAD、SIL、编工卡、编工程指令,这些我以前根本没有认知的工作现在已然成为了日常的工作,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平时航线做的工作都是从工程始发,为什么今天要换轮子,为什么今天要换油滤,凭什么突然之间安排了一个孔探,原来维修这么奇妙。
进入工程以后我还接触到了和维修厂,生产厂,开始和各合作单位进行对接,交流,开会,出国,一切的一切,让我对身处的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就是民航。 这样一干就是7年,7年的工程经验让我开始重新认识民航业,很多人说民航是一个夕阳产业,政策的不支持,机务待遇偏低,高铁的冲击,等等证实夕阳产业的论据层出不穷,在这个期间我却产生了新的想法。
何为夕阳产业,人之暮年,行业更迭,确实体会到了行业的不景气。如果这些话出自其他领域的人,那我们尚可理解,但是我们身处民航业,是民航业的一份子,先不说行业处境,就从精神层面上,如果行业真的夕阳了,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我国现在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民航运输又是整个领域的前沿,回想起文章开头的那段大学时光,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来想一想,我们更希望民航管理人员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大家会对于民航业抱有失望的态度,为什么大家宁愿退出民航业,也不愿意相信他会带来的改变,站在工程的角度,一切从立法角度开展,如果有某几项政策的制定可以进行深入的一线调研,才能深入人心,发人深思,抛开利益层次,胸怀敬畏精神,我相信民航人是具有凝聚力的群体,因为我们都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愿民航早日觉醒,愿蓝天永享太平,愿机务受到重视,愿华夏成为民航强国!
第一次写,有不当的地方,各位大佬见谅,我会继续努力。
图文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