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务在线

搜索
查看: 2482|回复: 2

[谈天说地] 奇谈怪论--可怜的诸葛亮【转】

[复制链接]

307

主题

1438

帖子

2494

积分

荣誉会员

祝我好运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494

中国民航大学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06-10-5 16: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湖南张家界
“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当时人如此评价尚自“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
   (可惜刘备太贪,他非要“得”二不可。也许是有违天意吧?结果只“安”了个三分之一的天下。嘿嘿。)
    一篇《隆中对》为疲于奔命的刘备几乎是无中生有地弄出一个蜀汉来。要评价诸葛亮设计的这份蓝图,用神来之笔都显得太苍白无力。
   一个人能做出这样的设计蓝图已经足够名垂千古,令后人高山仰止了。可这位旷世奇才不仅能设计,还能施工。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联吴抗曹——谋取荆州——赶走刘璋——建立蜀国。至此,虽“志犹未已”却不知“计将安出”的刘备得以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国险而民附”的孙权鼎足而三。追根寻源,功劳当首推被敌人称赞为“天下奇才”的诸葛亮。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刘备当然比任何人都更知道这一点。但他仍然要以一把手的威严敲打敲打他的这位忠心耿耿的丞相。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大耳朵临死前那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了。
   就是这句混帐话,揭开了诸葛亮后半生悲剧的序幕。此后,他为了那个二百五刘禅,战战兢兢,事必躬亲。既要为刘氏尽忠,又要防说三道四的哓哓众口。终于心力交瘁,没到法定退休年龄就病死在远离家乡的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这位伟人临死前想了些什么,但“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却使我们分明听到那深埋于他心中的声声叹息。
   如果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是必要的,是真刀实枪的,那么,六出祁山,“北定中原”就完全是虚张声势,做作样子了。
   为什么?
   卧龙先生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显然已把自己的能力考虑在内了。换言之,他只能做到天下三分。能放开手脚,尽展所能的诸葛亮,辅助一代枭雄刘备,军中又有关张赵马黄等能征惯战的虎将,也只不过争得个三分天下。浑浑噩噩的刘禅登基后,刘氏集团的“人和”优势已不复存在;《隆中对》中视为战略重地的荆州军事基地早已丢失;诸葛亮还得瞻前顾后,侧着身子打冲锋。这种不利形势,战略眼光如炬的孔明先生岂能不知?更何况当时“益州疲敝”,蜀汉在三国中是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均处劣势的蜀汉,竟然要“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岂不是天方夜谭?
   诸葛亮此举是有苦衷的。
   ××兵小将们常爱说这样一句话:把群众当阿斗,把自己当成诸葛亮。诸葛亮玩弄阿斗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有理由相信,诸葛丞相在位时,蜀中已有此类不利于诸葛亮的流言。为了表明自己对刘氏的忠心,也为了避开——哪怕暂时避开——国内的流言蜚语,可怜的诸葛亮不得已率兵远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知不可为,自然不会去认真为之。所以,他拒绝了魏延奇兵出子午谷(好像是这个名字吧——冲浪客按)的建议;所以,六次北伐,皆无功而返;所以,虽然无功,也无损失。他甚至想到了屯垦戍边,让自己长期远离成都那个是非中心。这是忠臣的无奈,令人痛恨。
   半生辉煌,半生悲哀,这就是诸葛亮。
[glow=255,green,6]自助者天助[/glo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主题

1216

帖子

800

积分

机务正式工-无执照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

Rank: 4

积分
800

实名认证东航中国民航大学

发表于 2006-10-5 21: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31

帖子

368

积分

机务学徒工

Rank: 3Rank: 3

积分
368
发表于 2010-6-14 10: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