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务在线

搜索
查看: 1568|回复: 0

斯奈克玛公司涉足民用发动机领域的成功经验

[复制链接]

3579

主题

5577

帖子

3852

积分

元老

领航世界的A38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852
发表于 2007-7-8 19: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西防城港
倪金刚先生现为法国赛峰集团中国代表处副总代表。最近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他所著的《CFM56方程》一书。书中介绍了斯奈克玛公司和CFM56发动机发展中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国内航空工业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经作者同意,本刊选载该书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文中小标题为编者另加。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的尘埃落定,以美国、苏联为代表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对立局面日益突出,世界军工企业,包括航空工业,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到军备竞赛和军事工业先进技术研发的大潮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政府在总统戴高乐将军的领导下,在军事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全面发展的方针,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建立起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国家军事航空制造工业体系,包括飞机、发动机、武器、雷达和通信,以及所有相关附属设备,作为法国国营飞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公司的斯奈克玛公司也基本达到了能够靠自身实力研究开发出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飞机发动机。

冲破三足鼎立的垄断
客观地讲,20世纪60年代,斯奈克玛公司在军用飞机发动机方面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借助于法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助,根据军机市场的特点,飞机制造商(法国达索飞机公司)和用户(法国军购局)不得不采用由政府全程投资、由斯奈克玛公司研究开发的发动机。
进入60年代后期,民用飞机所带动的航空运输业在商业运营方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航空公司的业务日益高涨,对民用飞机的市场需求也与日俱增。
此时,西方国家的航空公司所采用的民用运输机,基本由英国、美国供应,其中美国占有绝对优势。西欧各国看到世界空运的繁荣前景,认为70%应属中短程航线,有意与美国争夺这个范围的民航飞机市场。但他们同时也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自己的航空工业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并争得广泛的国际市场。于是,法国、英国与联邦德国政府于1967年9月26日签订协议,决定分别资助本国公司共同研制A300客机。
1968年,英国政府退出上述协议,但英国的霍克·西德利公司仍决定自己出资继续参加合作。1969年5月29日,法国和联邦德国政府再次签署协议,决定全力资助本国的公司,进行300座级中短程宽体客机A300的研制和生产。1970年12月18日正式组建并成立了由欧洲多国合营的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空客公司),在法国注册,全面开展A300系列民用运输机的研制、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业务。
当时西方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三大巨头,即美国普惠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英国罗罗公司,联手分割并霸占了民用飞机发动机领地,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他们一方面互相竞争,力图使自己的那份“蛋糕”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彼此结成同盟,联合制定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行业法规,层层设置障碍,将其他试图进入该领地和他们分享“蛋糕”的潜在竞争对手拒之门外。
斯奈克玛公司经过对形势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毅然决定进军民用发动机领域,这一策略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move][/mov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