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务在线

搜索
查看: 1585|回复: 0

向第6代战斗机迈进(2)

[复制链接]

3579

主题

5577

帖子

3852

积分

元老

领航世界的A38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852
发表于 2007-7-8 19: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西防城港
世界第一的火控系统
米格-31装备的是NIIP N007 S-800(SBI-16)“掩体”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北约绰号为“闪舞”,由俄罗斯电子相位集团(即法左特龙)公司研制。该雷达是世界上第一种战斗机机载相控阵雷达。苏联于70年代初掌握这项技术,70年代中成熟后投入生产,而美国那时只有B-1B超音速轰炸机装有相控阵雷达。相控阵火控雷达与脉冲多普勒雷达相比的优势是后者的天线必须不停地来回转动以搜索目标,能否迅速地发现/跟踪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线转动的快慢。而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是固定的,不但反应时间短且能同时跟踪锁定多个目标。当时在功能上能与之抗衡的仅有美制F-14装备的休斯AN/AWG-9脉冲多普勒雷达。
SBI-16型雷达前向搜索距离达200千米,后向搜索距离9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导引R-33对其中的4个目标进行攻击。有“自动截获”和“手动截获”两种工作状态,波段9~9.5GHz,跳频抗干扰。其电子扫描的相控阵装有3000个铁氧体移相器,天线直径1.1米,非常巨大。对于RCS为16平方米的目标搜索距离200千米,对预警机120千米,对战斗机(后半球)上视90千米、下视69千米,扫描范围方位140°或240°,高低-60°~+70°,扫描范围垂直方向+70°/-60°,水平方向120°(最大240°)。以边跟踪边扫描方式同时跟踪10个目标,由火控计算机选择出4个威胁最大的目标予以攻击。该雷达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而且APD-578数字式数据传输装置可将雷达截获的目标信息传给地面指挥系统和邻近的飞机。机头下部安装了可收放式红外搜索跟踪仪,探测角为±60°,垂直探测角为+6°~-13°。上述系统与任务计算机及雷达交联,可提高抗电子干扰能力和武器系统的命中率。
该机还装有莫斯科“日出”仪表设计局研制的PPE.70F彩色平视显示器;后座舱大型战术情况显示器;与雷达和红外搜索系统互联的数字式火力控制计算机;APD-518数字保密数据传输系统;“回归线”和“路线”无线电导航系统,在2000千米的距离范围内,前者的座坐标定位精度为0.13~1.3千米,在2000~10000千米的距离范围内后者的坐标定位精度为1.8~3.6千米。
而且米格-31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配合米格-31的作战,地面上建有自动导引站网(ASU),可以在以下状态下工作:远距导引、半自主导引、单机作战、编队作战。最后一个模式是当四架米格-31一起截击/巡航时,只需一架长机与地面站保持联络即可,长机和另三架僚机之间可以通过一套数据链来自动交换信息。如果每机间隔200千米,那么四架米格31就能搜索800-900千米宽的地区并对其中的目标进行打击,还可以带领米格-23、米格-25、米格-27、米格-29和苏-27进行编队作战。这使得其他战斗机的隐蔽性大大提高,同时米格-31本身也成为了机群作战的“指挥所”。
其他设备包括:R-862超高频、R-864高频电台,P-591语音告警系统,SPU-9通话器,中远程导航系统,ARK-19无线电罗盘,RV-15雷达高度表,RPM-16信标接受器,SPO-155L雷达寻的和告警系统,SPO-2P敌我识别发射机和SRZ-2P接收机,SO-69空中管制系统收发机,BAN-69指挥线路,APD-518数据链。
在前机身右侧下部整流置内,装有1门23毫米GSH-23-6六管机炮,23mm弹药初速715米/秒,备弹230发,射速每分钟6000发。全机有8个外挂架,机身下4个。可挂4枚R-33(AA_(“阿莫斯”)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两侧机翼下各有两个外侧挂架,可以挂2枚R-40(AA-6“毒辣”)中距红外导弹,四枚R-60(AA-8“蚜虫”)红外空空导弹成对挂在翼下两个外侧挂架上。此外也能够挂载具备“越肩发射”能力的R-73(AA-11“射手”)进程空空导弹。
米格-31通常是1-4架执行空中战斗巡逻(CAP)。对付巡航导弹时通常采用4机编队,此时各机相隔200千米,依靠APD-518数字保密数据传输系统互相交换情报,在800-900千米宽的空域中搜索目标。
[move][/mov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