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嗒!嘀嘀嗒!……”深夜里,机房的电波穿过浓重的积云,传向半径达数百公里的空域,显得格外悠长。 严光辉从座椅上起身,舒展了几下胳膊,仔细地检查仪表设备,查看电压情况。一晚上,这样的检视需要数次,他告诉记者,再过些日子,就要面临例行的飞行校验,机房设备必须时刻处在最佳状态,不能出一丝纰漏。 35岁的严光辉是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石岭导航站站长。导航站建在鄞州横街镇一座海拔500米的小山上,一道围墙圈起的院落里有几间平房、油库以及天线。石岭站距离机场13.6公里,是栎社国际机场现有3个导航站中最偏远的一个,位置也特别重要。 4个人,一条狗,是石岭导航站的全部成员。除了勤杂工老严,严光辉、严文波和毛春浩这三名导航机务员,从机场建设开始便进驻石岭站,那时他们都还是十八九岁的热血青年。“我们就好像是空中的‘灯塔’,时刻给飞机指引航向”,严光辉这样比喻自己的工作。与想象中紧张的机场塔台导航指挥员不同,这里只通过电波和机组联系,无法与飞行员直接通话,“我们谁也没见过飞行员,但他们知道我们的存在,没了我们发出的信号,飞机就找不到方向了”,一起值班的严文波插话说。 每天从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起降的90多个航班以及浦东、杭州、舟山等航路上经过的飞机,都要依靠石岭站发出的电波,校正航线。信号最远处,可以一直传到江苏无锡。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信息导航部的辛副经理告诉记者,导航台的任务看似轻松,其实责任重大,必须24小时不间断地发信号,每时每刻都要有人值守,保持设备良好运转。 石岭站距离最近的村庄有2公里多的山路,很少有村民会踩着泥路,走近山顶这座竖着天线的院子。日常所需的食品、油料和配件等物资,都要靠机场定时送上山。长期的驻台生活,让三名机务员变得少言寡语,只有说起自己的家人和生活,才多了些话语。导航站到市区有30多公里,每天来上班,严文波他们要换三趟公交车,再步行从山腰走上来,单程要花2个多小时。每年11月份时,山里开始下雪,路面湿滑结冰,更难走了。毛春浩说,前年冬天下大雪,他来接班的路上,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雪洞,大雪都没到了胸口,差点爬不出来了。“天冷时,水管都冻住了,甚至把空调管子都冻裂了,只好自己烧水化雪水喝,等待机场救援。” 记者和机务员一起呆了几个小时,陪伴的只有单调的电波声和窗外呜呜的风雨声,让人昏昏欲睡,心头空落落的。偶尔有驾夜机飞过,短暂的隆隆声打破宁静。严光辉指了指头顶说,从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起飞的飞机,经过导航台上空,只有400米高度,连机舱里的人都看得见呢。 据了解,前几年导航站重新维修了一次,增设了卫星电视、电脑设备,站里生活才增添了几分“色彩”。节假日时,是航班最繁忙的时候,导航站的任务也最重。作为站长,几乎每个除夕夜,严光辉都是在机房度过的。他说,天气好的时候,从山顶上就可以看到远处城市庆祝新年眩目的礼花,“想想这些年来,很难照顾到家人,心里不好受呀。” 看似平静的导航台,有时也隐藏着风险。严光辉指着机房顶上的电闸说,今年7月28日下午,遇上雷暴,一阵炸雷过后,闪电击中避雷器,火苗顺着天线就“蹿”进来了,发射机和电源器等都烧坏了。他们赶紧拿灭火器救火,紧急检测、抢修,启动备用设备,一直干到晚上8时多,临时拿了些烤芋艿当晚饭吃。 “山上打雷天气特别多,那闪电打在地上,噼噼啪啪,跟工地烧电焊一样。像你头一次碰到,肯定吓得不轻。有时候还有蛇爬进站里来呢。好在我们已经习惯了”,毛春浩呵呵地笑着对记者说。 严文波告诉记者,下班后,他最喜欢往人多的地方钻了,没事就到大街上逛,看见东门口马路上来来往往那么多人,甭提多开心了!“不过,只要飞机安全,我们也同样开心”,严光辉接过话头。“前些天非洲的多哥总统访问宁波,我们提前做好准备,保障专机飞行安全。每次重要的飞行任务顺利完成,我们就舒了口气,这里也有我们导航台的一份功劳呢! 伴随着16年的电波声,三名导航机务员在这座无名的小山上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与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一道成长。临走道别时,严文波对记者说,“也许我们会在山上守一辈子,让电波永不消逝,这是我们的使命!” |